Go to contents

新冠病毒疫苗,誰會成為“遊戲規則改變者”?

新冠病毒疫苗,誰會成為“遊戲規則改變者”?

Posted May. 22, 2020 07:48   

Updated May. 22, 2020 07:48

한국어

  隨著美國制藥公司莫德納(Moderna)18日宣布,新冠病毒疫苗候選物質的第壹階段臨床試驗中全體參加者都產生了抗體,外界對疫苗開發的期待大增。不過,壹些學術期刊在壹天之後以莫德納沒有拿出科學依據數據為由,提出需要進壹步觀察的觀點,引起有關藥效的爭議。

 疫苗是人為地使人體對病毒具備免疫能力的藥物。當病毒侵入人體後,人的免疫細胞中的“抗原遞呈細胞(APC)”就會分解,形成壹種叫“抗原”的蛋白質。抗原是壹種認識病毒的類似“臉面”壹樣的存在。人身上的兩種免疫細胞認識這種抗原。T細胞壹旦發現感染病毒的細胞,就會攻擊並消滅它。而B細胞會記住抗原,壹旦以後病毒再次入侵,就會產生抗體,圍繞抗原。這種削弱病毒病原性和感染力的抗體叫做“中和抗體”。莫德納此次聲稱從8個人身上確認的就是這種抗體。

 為了生成抗體,疫苗經常采用四項戰略。首先是將抗原的設計圖植入人體的戰略。這是莫德納嘗試的“核酸疫苗”。核酸是指具有蛋白質設計信息的遺傳物質DNA或RNA。把核酸註在體內令其制造抗原。DNA會在細胞上放電,打孔後註入,RNA則包裹在脂質上接種。

 用這壹方式,只要知道基因組信息,就能快速制造,而且非常安全,因而被廣為研究。據世界衛生組織透露,截至本月15日,正在研究的118個疫苗候選物質中,有26個(22%)使用該方法。除莫德納外,德國生物科技公司采用RNA方式,美國INOVIO公司采用DNA方式。本月21日,美國哈佛大學研究團隊在國際學術刊物《科學》上公布,他們向靈長類動物接種了可以產生6種“突刺蛋白質”的DNA疫苗候選物質,突刺蛋白質在誘發新冠病毒感染癥的“非典-冠狀病毒-2”病毒感染中發揮著核心作用,結果出現了防止感染的效果。但韓國生命工學研究院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柳忠敏(音)表示:“缺點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用這種方式開發的疫苗案例。”

 此外還有制造部分抗原並植入的戰略。這壹技術采用的不是植入設計圖的原理,而是植入用設計圖制成的蛋白質,在疫苗研發中屬於“最暢銷”技術。有口蹄疫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諸多案例。新冠病毒疫苗的候選物質中,也有48個(41%)采用這種方法。但是作為用於新冠病毒而言,它存在目前還沒有進入臨床案例的局限性。在韓國,生命工學研究所傳染病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鄭大鈞(音譯)和高麗大學藥學院宋大燮(音譯)教授團隊正在利用這壹技術進行疫苗開發。鄭大鈞表示:“已經廣泛使用的事例很多,安全性很高,開發速度也不亞於核酸疫苗。”

 “送貨上門”戰略也在得到充分利用。其方式是將制造抗原的基因悄悄植入其他安全的病毒基因組中,並將其註入人體後獲得抗體。目前在全世界進行的新冠病毒疫苗候選物質中,有29個(17%)屬於這壹類型。中國企業康希諾生物公司和英國牛津大學詹納研究所主導臨床。牛津大學研究團隊還完成了靈長類試驗。

 用化學處理等削弱或幹脆消除病毒毒性的(滅活)傳統方式,在疫苗開發中仍然有效。因為它不是只放入病毒的抗原或設計圖,它可以確認多個不同部位。在新冠病毒疫苗候選物質中,雖然是屬於比較少數的11種(9%),但在臨床的8種候選物質中占3種,因此有著充分的可能性。中國生命工程企業科興生物(SINOVAC)和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分別在進行臨床試驗。


尹新英 東亞科學記者 ashilla@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