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新冠病毒疫苗,谁会成为“游戏规则改变者”?

新冠病毒疫苗,谁会成为“游戏规则改变者”?

Posted May. 22, 2020 07:50   

Updated May. 22, 2020 07:50

한국어

  随着美国制药公司莫德纳(Moderna)18日宣布,新冠病毒疫苗候选物质的第一阶段临床试验中全体参加者都产生了抗体,外界对疫苗开发的期待大增。不过,一些学术期刊在一天之后以莫德纳没有拿出科学依据数据为由,提出需要进一步观察的观点,引起有关药效的争议。

 疫苗是人为地使人体对病毒具备免疫能力的药物。当病毒侵入人体后,人的免疫细胞中的“抗原递呈细胞(APC)”就会分解,形成一种叫“抗原”的蛋白质。抗原是一种认识病毒的类似“脸面”一样的存在。人身上的两种免疫细胞认识这种抗原。T细胞一旦发现感染病毒的细胞,就会攻击并消灭它。而B细胞会记住抗原,一旦以后病毒再次入侵,就会产生抗体,围绕抗原。这种削弱病毒病原性和感染力的抗体叫做“中和抗体”。莫德纳此次声称从8个人身上确认的就是这种抗体。

 为了生成抗体,疫苗经常采用四项战略。首先是将抗原的设计图植入人体的战略。这是莫德纳尝试的“核酸疫苗”。核酸是指具有蛋白质设计信息的遗传物质DNA或RNA。把核酸注在体内令其制造抗原。DNA会在细胞上放电,打孔后注入,RNA则包裹在脂质上接种。

 用这一方式,只要知道基因组信息,就能快速制造,而且非常安全,因而被广为研究。据世界卫生组织透露,截至本月15日,正在研究的118个疫苗候选物质中,有26个(22%)使用该方法。除莫德纳外,德国生物科技公司采用RNA方式,美国INOVIO公司采用DNA方式。本月21日,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刊物《科学》上公布,他们向灵长类动物接种了可以产生6种“突刺蛋白质”的DNA疫苗候选物质,突刺蛋白质在诱发新冠病毒感染症的“非典-冠状病毒-2”病毒感染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结果出现了防止感染的效果。但韩国生命工学研究院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柳忠敏(音)表示:“缺点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用这种方式开发的疫苗案例。”

 此外还有制造部分抗原并植入的战略。这一技术采用的不是植入设计图的原理,而是植入用设计图制成的蛋白质,在疫苗研发中属于“最畅销”技术。有口蹄疫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诸多案例。新冠病毒疫苗的候选物质中,也有48个(41%)采用这种方法。但是作为用于新冠病毒而言,它存在目前还没有进入临床案例的局限性。在韩国,生命工学研究所传染病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郑大钧(音译)和高丽大学药学院宋大燮(音译)教授团队正在利用这一技术进行疫苗开发。郑大钧表示:“已经广泛使用的事例很多,安全性很高,开发速度也不亚于核酸疫苗。”

 “送货上门”战略也在得到充分利用。其方式是将制造抗原的基因悄悄植入其他安全的病毒基因组中,并将其注入人体后获得抗体。目前在全世界进行的新冠病毒疫苗候选物质中,有29个(17%)属于这一类型。中国企业康希诺生物公司和英国牛津大学詹纳研究所主导临床。牛津大学研究团队还完成了灵长类试验。

 用化学处理等削弱或干脆消除病毒毒性的(灭活)传统方式,在疫苗开发中仍然有效。因为它不是只放入病毒的抗原或设计图,它可以确认多个不同部位。在新冠病毒疫苗候选物质中,虽然是属于比较少数的11种(9%),但在临床的8种候选物质中占3种,因此有着充分的可能性。中国生命工程企业科兴生物(SINOVAC)和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分别在进行临床试验。


尹新英 东亚科学记者 ashilla@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