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眼泪的原理

Posted July. 31, 2019 07:39   

Updated July. 31, 2019 07:39

한국어

“我难以忍受人死后一无所知的说法。”这是朝鲜后期文人沈鲁崇撰写的短文《新山种树记》的最后一句。他怀念着31岁时死去的同龄妻子,一直在坟墓旁种树,似乎有人劝他,“人死后什么都不知道”。连和他关系很好的弟弟沈鲁岩也认为,哥哥太执着于哀悼的感情了。他并没有介意。对他来说,死亡并不是殒灭。

 沈鲁崇生活的朝鲜时代,禁止用文字表达哀痛之情。这是一个对妻子死亡过度悲伤就会嘲笑的时代。他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人。他毫不犹豫地表达了失去妻子的失落和痛苦. 当他看到作为菜肴上桌的艾蒿时,也会想起妻子,声音哽咽,并用诗歌表达了这段感情。“曾经为我挖过艾草的人,盖在她脸上的泥土上长出了艾草。”

 他留下了近50首对妻子的去世表示哀悼的诗文。其中关于眼泪的文章集中体现了对死亡的想法。

 他想,只有哀悼对象有感应才会流泪。他说,因此,有时候哭而无泪,有时候则不哭而流泪。他祭拜时,有泪则是成祭,无泪则不成祭。岁月流逝也是如此。听到琴声和笛声时,桌上堆满了文件时,酒醉后失魂落魄时时,下象棋或下围棋时,也就是说,当他与悲伤完全无关时流淌出伤心欲绝的泪水,是妻子感应的结果。那么,眼泪并不是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别人。虽然多少有些伤感,但这就是他眼中的泪原,即眼泪的原理。也就是说,思念和心痛的心相通时,流淌的是哀悼的眼泪。 文学评论家、全北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