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结束修缮工程的益山弥勒寺址石塔

Posted June. 21, 2018 07:53   

Updated June. 21, 2018 07:53

한국어

需要耗费20年的时间。完全不知道原型的石塔的顶部依然保留着。与此相反,在长达1400多年的时间里,石塔的材料和重新支撑石塔的石头混成一片,形成了新旧的和谐。韩国最古老的、也是最大的石塔—全北益山市弥勒寺址西面的石塔(国宝第11号)结束了20年的修缮工程,并于20日露出新容颜。

○ 怀有《薯童谣》主人公武王的心愿的石塔

 弥勒寺址石塔建造于《薯童谣》的主人公、引领百济中兴期的武王时代(600∼641年)。该石塔位于3塔3金堂(供奉佛像的建筑)的伽蓝部署下形成的弥勒寺的西侧,虽然是石塔,但像木塔一样,用2800多个石材组成的形状形成了独特的造型,这是该塔引以为傲的一点。在2009年的维修中,发现了位于心柱石(塔的中心柱子下面的石头)的“舍利庄严具”,并确认了建立年度是639年。那时发现的舍利庄严具被指定为宝物。

 经历岁月的风波,石塔也受到了严重的损毁。在统一新罗时代,由于地震,塔的一部分倒塌。在18世纪朝鲜的文人康侯晋写的《卧游录》中有这样一段记录,“石塔还剩下7层”。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对弥勒寺址石塔进行了调查,并下达了需要紧急修缮的“甲”级后,用混泥土加盖了石塔的西侧面。在教科书上刊登的难看的弥勒寺址石塔的样子是在此时形成的。

○ 文化遗产修缮历史的里程碑

 根据1998年的结构安全诊断结果,混凝土老化,结构上不稳定,由此开始了拆卸、复原工作。问题的关键在于,告知弥勒寺址的原型的资料根本没有留下来。虽然被推定为25米高的9层结构,但由于只剩下到第6层为止的实测资料,所以无法预测具体情况。特别是,为了不重蹈在1993年的韩国文化遗产复原过程中,被选为最失败事例的弥勒寺址东侧石塔的前辙,经过了各种公论化过程。对于没有明确的考证仅靠推测而复原成9层的东侧石塔,前文化遗产厅厅长俞弘浚则表示:“有人说,这是最糟糕的复原事例,还有人想要用炸药炸毁它。”

 经过讨论之后,决定部分复原能确认形态的前6层。在最大限度地维持原型的原则下,把留下来的部材的使用率提高到了81%。进行了在修缮整理单一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最长时间20年的修理。光是用齿科用的钻头精密地清除日本帝国主义胡乱加上去的185吨混凝土就耗费了整整3年时间。

 此外,还动员了最新的文物复原技术。为了复原以拆卸的部材为基础重新组装的石塔的设计,用3D扫描仪一一测定了2800多块石头。光开发在碎裂的旧石头和新石头之间接合钛0.33%的黄金比率等文化遗产修缮相关专利技术就取得了5个之多。国立文化遗产研究所建筑文物研究室室长裴炳善表示:“树立了把弥勒寺址石塔复原过程中得到的文化遗产复原新技术,用于在柬埔寨、老挝等进行的文化遗产政府开发援助(ODA)等韩国文化遗产界的里程碑。”

 弥勒寺址石塔计划在外部临时建筑物拆除和周边整顿结束的今年11月,向大众公开。明年3月12日竣工。在639年(阴历1月29日)供奉舍利后,弥勒寺址石塔时隔1380年之后重新找回了自己原来的面貌。


柳原模 onemore@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