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同样的E小调音乐为什么会产生不用的感觉?

同样的E小调音乐为什么会产生不用的感觉?

Posted November. 21, 2017 07:31   

Updated November. 21, 2017 08:38

한국어

在听音乐节目时,播音员说“给大家听一听贝多芬的第五号交响曲C小调”, 这时我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知道该交响曲,但C小调是什么……”

 在我们唱歌时,可以按照自己的声音来升音高。但是经典作品已由作曲家定好了音高。如果该作品是大调、音阶名“哆”相应的为“C”,该作品就成为“C大调”。如果作曲者在作曲过程中改变了心意,提高一个音组再写的话,这部作品就成了“D大调”。

 有人说,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颜色”或“性格”。20世纪初,法国音乐学家艾伯特•拉维尼亚克(照片)曾对此解释说,“C大调单纯、朴素、单调乏味,F大调是田园牧歌式的,所有的节拍组合都具有特别的氛围。”

 但是,有人对这种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勃拉姆斯的第四号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第五号交响曲、德沃夏克的第九号交响曲《来自新世界》同样是E小调。但是3部作品的气氛中没有共同点。第一首曲子是像寒风吹来的晚秋一样,营造出肃杀冷清的氛围,第二首曲子则给人以忧郁的感觉,而第三首曲子似乎是一种环视陌生的地方的感觉。

 况且,音高本身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见机逐渐提高了。有人说,今天的C音比莫扎特时代高出半个音阶,这种说法基本上正确。那么,对于莫扎特的第四十一号交响曲《Jupiter朱庇特》,莫扎特自己也可以说,我觉得音高是今天的B大调。但莫扎特感觉的C大调也是“单纯、朴素、单调乏味”,我们感受到的C大调也是像他一样的感觉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故事很长,24日在仁川文化艺术会馆大剧场,仁川市立交响乐团指挥郑致溶将演奏19世纪末三首“伟大的”E小调交响曲的其中一首—柴可夫斯基的第五号交响曲。大提琴演奏家马丁•洛尔也将协奏同是E小调的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听起来或许会觉得腻,但同调的两首曲子的气氛大不相同。



柳润种记者 gustav@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