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用“技术”敲开成功之门

Posted October. 27, 2005 04:22   

한국어

26日,在仁川富平区清川洞的三益乐器工厂。到处都张贴着“最高品质的钢琴”的句子的工厂内部,各种组装钢琴零部件的生产线正在运转。

三益乐器在2002年收购的德国Bechstein的总裁卡尔•舒尔茨(57岁)来访,观察了该公司的生产技术。他发出赞叹说:“有了惊人的进步(Big improvement)。”

在世界最高权威的肖邦竞赛上,林东民、东赫(音译)兄弟获奖,让韩国音乐界声名远播的最近,一度站在了西洋化歧途上的国内乐器业界也在向世界飞跃。而相关业界第1位的三益乐器正在起到其牵引车的作用。

○品质是竞争力。

三益乐器去年向海外市场出口了相当于856亿韩元的乐器。今年预想的顺差是100亿韩元左右。

特别是该公司的钢琴,在世界最大的钢琴市场的美国,市场占有率达到22%,占据第2位,正在迫近第1位的雅马哈(25%)。

竞争力是高品质和精密的组装技术。

法佐•赛依、斯坦尼斯拉夫•布宁( STANISLAV BUNIN)等世界级的钢琴家都用该公司的产品演奏。三益钢琴在按键盘时,振动弦发出声音的零部件锤子的和铜线的间隔是正确维持13毫米。

该公司组装部班长金福焕(音译,44岁)表示:“零部件规格和组装只要稍微不精确,就不能发出均匀的音色,因此所有的职员都带着匠人的精神在工作。”

○ 危机就是机会

成立于1958年的三益乐器因过度的分公司扩张,在1997年破产,并进入了法定管理。但是通过内部充实经营和不断的海外市场开拓,终于在2002年从法定管理上毕业。

破产后的1996年人工费用低廉的印度尼西亚设立当地工厂,来生产钢琴,在与中国间的竞争上,早早地确保了价格优势。当时是1万架左右的印度尼西亚的生产量,目前已经增长到了2.4万架。

另外,通过结构调整,将在破产当时是2500名的职员减少到了目前的197名,降低了制造成本。原本是4.5万坪的工厂地皮,也大部分已出售,仅留下了9000多坪。

仅把部分高级乐器生产设备留在国内,中级乐器生产全部迁移到了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工厂。

从90年代后半期开始,通过彻底的当地化战略,在包括美洲法人的外国工厂上,几乎大部分都聘用了当地人。

○ 用文化产业来创出乐器需求

据韩国乐器工业协会的统计,在90年代初期曾是25万架的国内钢琴生产量,在去年锐减到了2万架。虽然也有将生产基地迁移到外国的原因,但是主要还是因为外汇危机的余波较大。还有因低出生率的趋势,也导致钢琴教育需求有所减少。

但是三益乐器有信心能够重新带动被停滞的国内的乐器需求。因为随着每周五天工作制的闲暇人口和老龄化社会的壮年层,正在上升成为了新的乐器消费层。

代表李炯国(音译,50岁)表示:“在日本,壮年层为了乐器演奏,在家中设置隔音装置。”并称:“这样的倾向,预计不久后也会在韩国国内出现。”

该公司还支援第一位成为肖邦竞赛的审查委员的韩国人的韩国艺术综合学校的教授姜忠模等钢琴家的全国巡回公演等,正在展开多样的演奏会后援活动。

在明年,计划成立给购买乐器的顾客提供价格低廉的乐器教育的“三益音乐学校”,并在美国田纳西州设立当地工厂,积极攻略美国市场。



金善美 kimsunmi@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