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死後走向自然,美國將正式實施“堆肥葬禮”

死後走向自然,美國將正式實施“堆肥葬禮”

Posted February. 21, 2020 07:52   

Updated February. 21, 2020 07:52

한국어

人死後,將屍體放入棺材內埋葬或火化。雖然帶有回歸自然的象征和傳統意義,但實際上並不怎麽環保。制作用於埋葬的棺材需要樹木,而且需要一定面積的土地。火化屍體需要消耗大量的天然氣,在此過程中會產生溫室氣體。

今年5月,美國華盛頓州將首次試驗新的葬禮文化,而不是埋葬或火葬等現有方式。政府正在推進將人的屍體變成堆肥,使其回歸大自然的所謂“堆肥葬禮”。在此之前,去年華盛頓州議會通過了允許堆肥葬禮的法案,並將於今年5月開始正式實施。

 如果屍體直接埋在地下,從分解到返回自然通常需要數月時間。埋在地下的屍體隨著腐敗的發生,屍體的皮膚上會出現水泡,並開始浮腫。如果埋藏的土地比較潮濕,細菌活動旺盛,可以在一個月內將屍體分解。而在幹燥的環境中,屍體還會保持多年如木乃伊的狀態。在此過程中,如果屍體上的病原菌滲透進土裏,土壤就會受到汙染。人類祖先一直以這種理由和對死者的尊重為例,選擇放入棺木後埋葬或火葬的方式。

土壤學家、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林恩•卡彭特博格斯在此次堆肥葬禮實行前,研究了接受6具捐贈屍體並使其變成堆肥的過程,並於近日對外公布。該研究旨在尋找在社會可以接受的水平上快速自然分解,不發生病原菌等汙染的同時起到堆肥作用的方法。

 研究人員首先在密閉的空間裏將屍體與泥土和木材混合在一起。然後將碳元素和氮的比重定為30比1。這是一種類似於微生物順暢活動的土壤環境。由於屍體的水分、蛋白質和氮含量高,而碳元素相對不足,因此需添加碳元素。隨著微生物的活動越來越頻繁,屍體開始和土壤一起分解。問題是,在分解過程中會產生另一種溫室氣體甲烷,它會導致堆肥所需的肥料成分銨減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人員采用了電化學方法。在成為堆肥的最後過程中,3天裏溫度維持在55攝氏度。這是為消除大腸桿菌等病原菌和傳染性汙染物質而加熱。卡彭特博格斯教授說,“4至7周就可以完成環保的葬禮。火葬所需的能量也只有原來的八分之一,每具屍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將減少1噸左右。”

 另外,該法案已完成了法律、倫理方面的討論。卡彭特博格斯教授說,“在華盛頓大學哲學系和醫學院研究人員的幫助下,不僅研究了生物安全問題,還進行了法律和倫理方面的探討。目前我們正以開放的姿態與那些因宗教原因難以接受新葬禮文化的人進行對話。”

 研究成果將共享給在華盛頓州推進堆肥葬禮事業的民間葬禮公司“Recompse”使用。Recompse公司相關人士表示,“很多人都希望能夠以更加環保的方式結束自己的人生。希望擁有環保人生的人對此非常關註。”華盛頓州政府希望,如果人們在休息的市中心庭院等地方使用這種方式制造的堆肥,將開啟一種新的喪葬文化,讓某些人的死亡給活著的人帶去惠澤。


金民洙=東亞科學記者 reborn@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