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渤海國遺民在渤海國滅亡後200年裏堅守“渤海精神”

渤海國遺民在渤海國滅亡後200年裏堅守“渤海精神”

Posted September. 17, 2019 07:21   

Updated September. 17, 2019 07:21

한국어

  壹本研究渤海國遺民在渤海國滅亡後長期開展復興運動的著作日前出版發行。東北亞歷史財團(理事長金道亨(音譯))最近出版了《重新看待渤海遺民史》(15000韓元,照片),內容是曾有“海東聖國”之稱的渤海國在926年遭契丹入侵滅亡後渤海國遺民的動向。

  編纂負責人、東北亞歷史財團責任研究委員林相善(音譯)關註了契丹滅亡渤海後建立的東丹國。東丹國成立不久,就遭到了渤海人的持續抵抗。對此,右次相(高層官職之壹)耶律右支(音譯)也建議:“如果剩下的群體(渤海遺民)逐漸繁殖,可能會成為後患。(遺種浸以蕃息 恐爲後患)”於是東丹國在928年遷往遼陽地區。林相善解釋說:“拒絕這壹提議的渤海居民還逃往高麗和女真。”

 渤海國滅亡後的近200年裏,渤海遺民還開展了反遼鬥爭。研究在遼國渤海人存在形態的韓國外國語大學教授羅英男(音譯)解釋說:“因1115年金建國而受到刺激的古欲在遼國發動叛亂,第二年高永昌自稱大渤海皇帝,攻克了遼東50余州。”

 特別是渤海人在金國的活動非常活躍。被史書記載為“遼陽渤海人”的張浩(?~1162年)從金太祖開始在5個皇帝手下擔任官員,還獲得了南陽郡王等爵位。韓國學中央研究院博士樸淳宇(音譯)表示:“從擔任高層官職的人數和封爵方面來看,渤海人在金朝留下了相當多的足跡。”

 東國大學教授黃仁圭(音譯)將分別通過僧侶、信徒、寺院和遺址,集中關註了渤海遺民守護文化本體性的“渤海佛教”的痕跡。

 據林相善介紹,中國學界把渤海國視為自己的歷史,始於主張接近今天“國民”概念的“中華民族”。林相善表示:“渤海國滅亡後的約200年間,渤海遺民無論生活在哪裏,都自稱是渤海人,而不是契丹人、宋人、高麗人。”


趙鍾燁 jjj@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