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天氣數據成為智能城市的核心

Posted August. 24, 2019 08:00   

Updated August. 24, 2019 08:04

한국어

  自最早的文明“四大文明”開始以來,人類壹直在建設城市,聚集生活。為了更好的生活環境而建立的城市逐漸變得龐大,並逐漸成為文明的象征。但是,沒有對空間的了解,只擴大了規模的城市,連上下水道都不具備,引起了衛生問題為首的諸如資源枯竭和基礎設施、能源不足等各種問題。它還引起過諸如奪走壹半歐洲人口的“黑死病”壹樣的災難。

 工業革命後,人類雖然取得了輝煌的發展,但仍未解決城市問題,反而面臨技術發展帶來的另壹個城市問題。盡管如此,根據去年公布的麥肯錫報告,目前全球55%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到2050年,將有68%的人口生活在城市。為了解決眾多人口擠在城市裏生活而引發的城市根源問題,最近提出的新解決方法就是建設智能城市。

 智慧城市的開始在於正確認識城市。究其原因,智能城市的目標是利用各種類型的電子數據收集傳感器,有效管理城市的資產和資源。智慧城市需要收集人口、交通流量、空間信息、天氣等多種數據。其中,為解決改善生活環境這壹基本問題,最基礎的數據就是天氣和空氣數據。

 首爾市3月份宣布,將設置2500多個物聯網城市復合傳感器,實時收集空氣質量、氣象、噪音、光汙染等10種城市環境數據。通過此舉,為市民提供可吸入顆粒物、紫外線、高溫天氣等城市局部生活環境信息和預報,提高行政效率,如設定最佳灑水車出行路徑等。森林廳最近發表的城市風道森林項目也將利用天氣和空氣數據。通過在可吸入顆粒物濃度差的地區建立城市森林,並將其與城市外圍的山林連接起來,在城市中形成幹凈空氣流動的風道,不僅可以降低可吸入顆粒物濃度,還可以期待在城市中心內部的夏季將白天溫度降低3~7度。在海外,德國斯圖加特利用天氣和空氣數據,在市中心建造了名為“綠油森林”的8公裏長的風道林後,經過3年時間,在2014年將高濃度可吸入顆粒物天數減少到三分之壹。

 天氣和空氣數據與其他數據的融合非常容易,因此具有利用率無窮的優點。例如,在將天氣、空氣數據和醫療數據聯系起來後,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第四次產業革命技術來提高數據的價值,就可以為不同地區的特定疾病誘發率和不同患者提供有針對性的行動模式,從而實現健康管理。

 未來智能城市最終將成為眾多數據的有機體,因此天氣和空氣數據不僅具有自身價值,還具有與其他數據的融合性,成為智能城市的核心數據。因此,如果在城市各處安裝實時檢測傳感器,從而正確掌握天氣和空氣數據,就能夠實現舒適生活環境和未來智能城市產業主導權的兩手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