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朝美“外交之死”

Posted March. 15, 2019 07:31   

Updated March. 15, 2019 07:31

한국어

  “不會接受漸進式的無核化。需要徹底的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在就所有壹切達成協議之前,不會就任何事情達成協議。朝鮮應該承諾,不僅將消除核武器、導彈,還要消除包括生化武器在內的所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對於美國對朝政策特別代表史蒂芬·比根三天前在華盛頓舉行的座談會的上述發言,美國媒體和專家們評價稱,這是對朝政策“路線的明顯改變”。隨著超級強硬派、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約翰·博爾頓的發言權增大,1月底在斯坦福大學演講中提出“同時、並行處理”的談判派比根也擺脫了之前的柔和姿態,突然轉變成強硬路線。

 這種變化並不僅僅局限於比根。美國國務卿邁克·蓬佩奧也加入其中。他聲稱直接從金正恩那裏聽到了至少6次無核化承諾,“說起來容易,只有行動才有價值”。正如比根所說,美國似乎想展示“美國政府的完全統壹立場”。

 對於這種強硬的基調,部分媒體表示:“現在談判已經完結(doomed)。”保守傾向的專家們也表示:“最高綱領主義(maximalism)就是外交的死亡”,“這是向金正恩提出的完全投降(total surrender)要求”。按照他們的說法,雖然現在斷定談判已經終結還為時尚早,但朝美對話的僵局看來將不得不持續壹段時間。

 事實上,仔細觀察比根的兩次公開發言,不難發現,在河內會談前後,講話內容並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只是強調點不同而已。他提出的“同時、並行處理”並不等同於朝鮮堅持的“分階段、同時行動”。他雖然暗示了放寬制裁的可能性,但同時表示“失敗也可能是壹種選擇”。但是,靈活的處理方法顯然已經銷聲匿跡。

 在華盛頓座談會上,比根似乎甚至失去了表達的自由。就像是在讀心不甘情不願的悔過書壹樣。壹名參加座談會的人士表示:“感覺像是在看朝鮮式的自我批評。”就這樣,美國的談判派成了河內會談決裂的第壹個替罪羊,他們的立足之地也變得更為狹窄。朝鮮的對美協磋商陣容能否在殘酷的總結過程中存活下來,也是個疑問。

 更大的問題是,“外交空間”變得越來越狹小,越來越消亡。美國的強硬論擡頭,可能與進入自閉模式的朝鮮的態度不無關系。朝鮮只是在向空中的人造衛星發送根本無法理解的無言信息。就連比根也對朝鮮重建東倉裏導彈發射場的動向表示“搞不懂”。朝鮮的可疑舉動提高了美國的警惕,強硬派的聲音越來越大。

 回想起來,去年3月美國總統特朗普突然接受朝美首腦會談後開始的朝美對話,壹年來並非壹帆風順。第壹輪新加坡會談在經歷了取消事態之後才艱難舉行,此後雙方也分別取消了壹次高級別訪問,可謂曲折不斷。雖然就這樣壹直延續到河內,但兩位領導人沒有面紅耳赤而分手,還是值得慶幸的。

 目前,朝美之間對話渠道已經中斷,只是發出相互交錯的信號。雖然目前雙方說話還比較謹慎,但照此下去,說不定哪方會發出“外交死亡”的訃告。特別是朝鮮,可能還需要壹些深思熟慮的時間。但是,如果不是打算關閉外交之門,就不應該做出引起誤會和不信任的行動。無論在哪壹種關系上,關系變得親密需要時間,但疏遠和分手,只是壹瞬間的事情。


李哲熙記者 klimt@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