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善意的悖論

Posted January. 19, 2019 07:48   

Updated January. 19, 2019 07:48

한국어

  上調最低工資和實行每周52小時工作制,源於人們想要讓勞動者的生活更加富足和從容的善意。韓國政府為了增加勞動者的收入,在去年和今年將最低工資提高了29.1%。政府希望通過實行每周52小時工作制,改善長時間勞動成為常態的勞動者的待遇,縮短勞動時間,引導企業增加雇傭,以增加就業崗位。目標是讓生活不好的人過上好日子。

 試問,有哪個國民不為多拿錢多休息而歡呼呢?很多人懷疑玩得更多拿得更多的烏托邦是否可行,因而反對實施上述制度,但政府卻以轉型為由果斷推行。

 但是1年後的今天,結果如何? 與政府的意圖相反,窮人更窮了。據統計廳的2018年第三季度(7-9月)家庭動向調查(收入部分)結果顯示,處於下遊20%的家庭月平均收入為131.76萬韓元,同比減少7%。相反,上遊20%階層的月平均收入為973.57萬韓元,增加了約9%。低收入層和高收入層之間的差距達到了11年來的最大值。上位20%和下位20%的家庭之間的收入差距(以第三季度為準)在2016年為4.81倍,2017年為5.18倍,2018年為5.52倍等,現政府執政後進壹步擴大。

 政府認為提高最低工資會使勞動者的生活好轉,但結果是工作崗位減少。特別是隨著作為最下層工資勞動者的打工學生大量失去工作,連補貼學費的打工費都賺不到的大學生大幅增加。文在寅政府為推進收入主導增長其這壹招牌經濟政策而提高最低工資,正在對低收入階層造成致命打擊。每周52小時工作制雖然給勞動者帶來了有晚飯的生活,但同時也帶來了勞動時間減少導致的收入減少和研發時間不足導致的尖端信息技術產業的競爭力減弱。

 這些副作用都可視為並非本意的結果。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默頓提出理論,認為人類的行為大多朝著意想不到的方向發展,並因為我們的無知和短期利益關系遭遇並非本意的結果。政府政策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因為在所有政策中都有反作用,而且是在復雜的利害關系中推行。因此,政府當局者會仔細分析副作用,慎重決定是否實行。

 但是,如果無視預想到的反作用,強行推進,會給國民尤其是平民造成巨大的損失。1958年至1961年,中國大躍進運動時期展開的“麻雀大屠殺”,就是證明錯誤的政府政策會造成多大災難的典型事例。毛澤東看到麻雀啄食稻谷,下令將有害的麻雀全部抓捕殺掉。農民們把見到的麻雀全部消滅了。原以為偷吃大米的麻雀消失後,農民的大米收成會大幅增加,但結果卻相反。隨著天敵麻雀的消失,害蟲猖獗,大災之年來臨,饑荒造成約3000萬人喪命。為農民的打麻雀行動,導致了農民的群體性死亡。

 西方有句俗語叫“通往地獄的道路被善意包裝”。意思是說,越是讓國民興奮的華麗政策,就越要警惕其副作用。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是提高最低工資和實行每周52小時工作制的善意讓窮人掏腰包的反面現實。這就是政府應盡快出臺彈性工作制、擴大單位時間等補救措施的原因。


李泰熏 jefflee@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