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低調的建築美學

Posted October. 02, 2019 07:51   

Updated October. 02, 2019 07:51

한국어

“國籍大韓民國,韓國名字叫庾東龍。但是日常生活卻是在日本的建築師伊丹潤。在韓國和日本的任何一方,都經常受到異鄉人目光的孤獨的建築家。我的父親。”

庾東龍憑借合成比自己的名字更有名的伊丹機場的伊丹和韓國音樂家吉屋潤的潤(日本式發音Jun)起的藝名伊丹潤成為世界著名建築家,他的女兒庾怡華說了上述這番話。更具體地說,這句話出自她父親最後的散文集《手的痕跡》韓語版的序言當中。

雖然流露出對作為旅日僑胞艱難度日的父親的惋惜之情,但反過來說,作為異鄉人的實際存在成為了伊丹潤的建築和藝術的源泉。流散(Diaspora)的人生是以與他人的關系為前提的真實的人生。因此,他特別關註溝通。不管在哪裏建建築,他都十分講究“風土、景物、地域文脈”。建築本質上是侵犯自然的,但無論如何也要消除異物感,與自然和諧相處。

他建立的濟州島方舟教會的核心主題也是關系和溝通。建築與水、風、石、樹木、光、天空的自然融合比什麽都重要。進入裏面後,並沒有用不透明的墻自我隔離,而是通過樹和玻璃的反復排列,讓光和世界“涉水”而入,這就是溝通的意誌。把仔細看才能出現的十字架貼在主體上,如果不事先告知,就很難知道這是教會建築,這也是放低姿態,重視溝通的結果。取材於諾亞方舟的建築物,是在自然面前放低自身姿態的結果。謙遜而低調的建築美學。

也許正因為如此,伊丹潤在西歸浦市安德面山坡上架起的方舟,似乎會把自己的懷抱欣然地獻給珍藏近代史傷痛的濟州人。即使現在,他們也能克服傷痛、痛苦和哭泣,安全航行。如今真的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