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吶喊的標誌

Posted September. 26, 2019 07:37   

Updated September. 26, 2019 07:37

한국어

  以血紅色霞光為背景,像骷髏壹樣的人捂住耳朵尖叫的樣子。只要解釋到這裏,人們就會“啊哈”立刻想起這幅畫。這就是愛德華·蒙克的《吶喊》。這幅畫在廣告、電影、電視、現代美術等方面被無數次模仿或復制,成為“吶喊的標誌”。挪威畫家的這幅畫作為何能受到壹代人超越國境的廣泛喜愛呢?

 死亡、疾病、不安、恐懼……從小時候開始,蒙克就和四個單詞非常熟悉。5歲時母親去世,13歲時又失去了姐姐。父親是強迫癥,妹妹和自己有精神疾病。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童年的不幸,後來成了他藝術的主題和原動力。對於壹生孤獨的蒙克來說,藝術是消除不安感的掙紮和唯壹的治愈劑。

 他不是觀察對象之後作畫,而是記住自己看過的東西後畫的。《吶喊》畫的是在奧斯陸埃克伯格山坡散步時看到晚霞的記憶。

 “傍晚時分,我和兩個朋友壹起走在路上。突然,天空變成了血紅色。那時,我聽到了大自然的尖叫聲。”這是他寫在日記裏的文章。所以畫中的主人公就是畫家自己。通過單純的形態和強烈的色彩,扭曲、誇張的風景和人物,畫家想表現世紀末人類的孤獨、恐怖、痛苦和悲劇。不過,當時理解這幅畫的人寥寥無幾,就連評論家也批評這是“對畫的褻瀆”。蒙克獲得表現主義創始人的名聲,是後來的事情。

 人在非常驚恐、痛苦、憤怒或害怕時會發出尖叫。生活中,還有哪位畫家能將這種誰都能感受到的極限情感狀態完美地表現出來呢?這幅畫之所以仍能給人帶來共鳴,是因為現代人所感受到的痛苦、憤怒、恐懼和瘋狂比他生活的100年前還要多,而絕不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