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呐喊的标志

Posted September. 26, 2019 07:35   

Updated September. 26, 2019 07:35

한국어

  以血红色霞光为背景,像骷髅一样的人捂住耳朵尖叫的样子。只要解释到这里,人们就会“啊哈”立刻想起这幅画。这就是爱德华·蒙克的《呐喊》。这幅画在广告、电影、电视、现代美术等方面被无数次模仿或复制,成为“呐喊的标志”。挪威画家的这幅画作为何能受到一代人超越国境的广泛喜爱呢?

 死亡、疾病、不安、恐惧……从小时候开始,蒙克就和四个单词非常熟悉。5岁时母亲去世,13岁时又失去了姐姐。父亲是强迫症,妹妹和自己有精神疾病。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童年的不幸,后来成了他艺术的主题和原动力。对于一生孤独的蒙克来说,艺术是消除不安感的挣扎和唯一的治愈剂。

 他不是观察对象之后作画,而是记住自己看过的东西后画的。《呐喊》画的是在奥斯陆埃克伯格山坡散步时看到晚霞的记忆。

 “傍晚时分,我和两个朋友一起走在路上。突然,天空变成了血红色。那时,我听到了大自然的尖叫声。”这是他写在日记里的文章。所以画中的主人公就是画家自己。通过单纯的形态和强烈的色彩,扭曲、夸张的风景和人物,画家想表现世纪末人类的孤独、恐怖、痛苦和悲剧。不过,当时理解这幅画的人寥寥无几,就连评论家也批评这是“对画的亵渎”。蒙克获得表现主义创始人的名声,是后来的事情。

 人在非常惊恐、痛苦、愤怒或害怕时会发出尖叫。生活中,还有哪位画家能将这种谁都能感受到的极限情感状态完美地表现出来呢?这幅画之所以仍能给人带来共鸣,是因为现代人所感受到的痛苦、愤怒、恐惧和疯狂比他生活的100年前还要多,而绝不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