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孩子们都是打架长大的?伤口不易愈合

Posted February. 01, 2019 07:44   

Updated February. 01, 2019 07:44

한국어

“孩子们都是打架长大的。”稍有不慎,这句话就会遭到学生家长的“一顿乱棍”。在重视人权和安全的社会氛围中,这也是不够与时俱进的讲言。可能会受到“你是要美化暴力吗?”的指责。上世纪90年代学生时代,记者就读的学校里和教室里,毕定会有一名“躯体比同龄人大出一截的朋友A”。A某以“用刀切朋友橡皮”“休息时间打开菜盒抢食香肠”等行为,凭着力气大霸凌班上同学。

记者准备了与A对决。制定了一个月的计划,练习了踢腿。当时,为了买6000元的高价双节棍,靠在家里打扫卫生,领到了零花钱。由于费用不足,买的是用细绳连接的2000韩元双节棍。并不是模仿电影《马粥街残酷史》(2004年)。记者准备的时间更早。但院子里养的狗咬断了双节棍的绳子。记者泄了气,放弃了战斗。

虽然是充满稚气的回忆,但学到了很多东西。家里的每个角落都不是自己变干净的。是因为母亲经常动手擦拭。知道了便宜的东西都有原因,还有即使是未成年人,使用武器也会加重罪责。与班上同学实际动拳头之后,才真正明白了真心道歉的方法和与吵架的朋友沟通的方法。

记者以类似的观点关注了教育部上月30日公布的《校园暴力制度改善方案》。改善方案中包括,最早从3月开始,如果学校暴力加害学生履行校内服务等,学校生活记录簿上就不会记载加害事实的内容。轻微的校园暴力可以不召开学校暴力对策自治委员会,学校可以自行结案。

提出改善方案的背景,是因为批评意见占了主流,认为现行的《学校暴力预防法》扩大了纷争,减少了学校的教育功能。目前,只要班上的同学粗口骂“××”, 只要向学校暴力委举报,学校暴力委员会就一定会开会。在生活记录簿上会记录加害事实。轻微的争吵也会成为记录,因此学生家长们以“不利于考试”为由,以对方父母和学校为对象提起诉讼的事情比比皆是。

看到这次的改善方案,再次想起了“在打架中长大”的青少年期。记者认为,在处理争执的过程中,加强让孩子们自行协调和沟通矛盾的教育功能,是这次整改方案的核心。

但是在听到校园暴力受害者们的故事时,记者开始反省自己“想法太过肤浅”。

“如果处罚力度减弱,可能会产生‘稍微做一些也还行吧’的氛围。想想看,我的孩子因为校园暴力受伤或者接受心理咨询不能上学的情形吧。”最优先考虑的应该是受害者。恢复受害孩子很重要。修正案中没有这种关怀。”

这是2011年因校园暴力而自杀的大邱中学生的母亲在接受《东亚日报》采访时所说的话。以这一事件为契机,强化了加害者处罚的现行学校暴力预防法开始实施。无论是将教室里琐碎的争吵视为成长过程的记者,还是提出降低对轻微暴力制裁的改善方案的教育当局,是否都忽视了“受害者立场”这一最重要的部分?

哪怕是很小的暴力,如果不断反复,就可能成为严重暴力的“种子”。如果修正案在现场实施比受害者更有利于“加害者”,学校暴力受害学生们就会受到更大的伤害。这就是为什么在新学期开始之前,应该站在受害者的立场上切实完善修订案的原因。


金潤鍾 zozo@donga.com